由 Blur 率先發難的 Brit Pop 世代讓英國重拾60年代 The Mod(摩登族) 的風采,傲慢不羈的 Oasis 更將其大英國主義發揚到全世界,然而這一切絶非偶然,特別是當你知道原來一開始的 Blur 有著所謂 Baggy 的音樂風格,而 Oasis 的兄弟倆說著他們的偶像是 The Stone Roses, 也許就會像我一樣發現許多事是有跡可循的。



在 Brit Pop 開始襲捲前的英國當然也沒閒著,從北方工業重鎮曼徹斯特開始延燒的 Madchester(瘋徹斯特) 現象像是暖場般,成為 Brit Pop 必然的催化劑。不過這又得回溯到整個80年代的英國,一方面由 Joy Division 開啟的 Post Punk 先盛後衰,另一方面則因舞廳的盛行而颳起了舞曲風,這對玩搖滾的而言這實在是頗尷尬,除非擺脫龐克並找到一個新的音樂型態,否則實在沒啥搞頭,於是就在80年代快結束的時候,終於在曼徹斯特相繼冒出找到新出路的樂團,不過這也挺令人納悶,英國這麼大為何偏偏是在曼徹斯特? 原因就在於舞廳文化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曼城的夜店 Haçienda 在1986年引進 House music,一種以電子合成樂器來製作舞曲的音樂形態,其充滿律動感的節拍深受年輕人喜愛,很自然的英國各地的舞廳也跟進使用。於是許多渴望求變的曼城樂團不約而同的在1988年之後陸續發行了融合搖滾與舞曲的作品,此外其音樂元素還包括長久以來的 Funk 及迷幻搖滾,這種新穎又不俗的東西當然佳評如潮,樂團的知名度很快就從曼徹斯特擴展到全英國,例如赫赫有名的曼城三巨頭 Stone Roses、Happy Mondays、Inspiral Carpets。有時候會聽到以 Baggy 來稱呼這時期的音樂風格,其實這是來自於這些樂團的穿著,個個都愛穿的鬆垮垮的,當然這又變成了一種流行,不信的話去看看我們家 Blur,Leisure 那個時期的衣服都寬大的哩!

然而事情可能順利過了頭,1990 之後終於開始出現問題,首當其衝就是 Stone Roses 跟 Happy Mondays 都合約問題纏身,搞的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有所作為,而其他樂團的作品產量也逐漸下滑,於是焦點開始轉移到英國南部的 Shoegazing,也就是先前文章提過的瞪鞋派,而瘋徹斯特狂潮便只維持短短的三年後燃燒殆盡。短暫的瘋徹斯特現象卻對英國造成許多衝擊,其中之一就是促成 Brit Pop,例如 Noel 曾在 Inspiral Carpets 手下工作,唯我獨尊的 Liam 竟然說他是 Ian Brown 的超級粉絲,這樣說是有點遷強,誰說少了綠洲就不會有英搖? 然而真要少了這兩兄弟的 Oasis,或許 Brit Pop 也不會那麼 Pop,而他們如果沒受到 Madchester 的啟蒙或許也不會有 Oasis。因此喜愛 Oasis 的人也趁機來認識一下他們的偶像吧~


Reni             Ian        Mani                Squire  

其實早在1980年,主唱 Ian Brown、吉他手 John Squire、鼓手 Reni(Alan Wren)、貝斯手 Pete Garner、節奏吉他手 Andy Couzens 等人就已經組了個叫 The Patrol 的樂團,一直到1984年才改名叫 Stone Roses 並在隔年發行第一張 double A-side 單曲,屬於龐克曲風,至於何謂 Double A-side,簡單講就是那時候的黑膠唱片可以在兩面各放一首歌當單曲,通常為了商業需求會將主打歌那面稱為 A-side,較不重視的另一面就叫 B-side,而若是兩面的歌都被致力宣傳便叫 Double A-side。然而結果就像前面所說,Post Punk 在此時已逐漸沒落,這張單曲自然也不受重視。1986年期間 Andy Couzens 與 Pete Garner 相繼離團後找來貝斯手Mani(Gary Mounfield),正式確定樂團成員,於是到了1987年的第二張單曲 Sally Cinnamon 有了明顯的轉變,除了強調流暢的吉他,Ian Brown 也換了個柔和的唱法,算是為之後的創作型態打好了雛型。1988年發行了 Elephant Stone 後開始受到注意,隔年再發行首張同名專輯,結果破天荒的一次拿下NME四項大獎,大大的為非主流音樂吐了一口氣。就在他們大紅特紅之後,前公司 FM Revolver 自然也想分一杯羹,趁勢發行了 Sally Cinnamon 的音樂錄影帶,這當然搞的 Stone Roses 很不爽,超帶種的直接跑去人家辦公室潑油漆,走之前順便再砸爛個兩台車子,不過逞一時之快的結果還是被拘捕罰錢了事。隨後在1990年他們發行了全盛時期的最後一首單曲 One Love,又再次與唱片公司捲入糾紛之中,不過這次卻不是拿錢出來就能解決的。由於他們企圖跟 Silvertone 終止合約結果只好走上法院,不幸的是這官司一打就是四年,整整四年他們不能有任何的公開表演,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淡出音樂界。最後他們終於簽給了 Geffen Records,在1994發行了 Second Coming,一張由 John Squire 主導的專輯,豐富的曲風充分展現他們重出江湖的企圖心,然而在他們缺席的這段時間,英國早已沉浸在 Brit Pop 狂潮之中,多年的消聲匿跡使的他們被歸類為舊時代的樂團,怎麼看都跟 blur、Oasis、Radiohead 這些當紅炸子雞格格不入。隨後 Reni 跟 John Squire 相繼離團,分崩離析的石玫瑰只好在1996年宣布解散。


So Young / Tell Me -
這兩首歌後來都被收錄在1996年的精選集 Garage Flower,不過這完全是因為他們紅了才被找回來的歌,Ian Brown 自己說的更絶,他認為這是他們僅僅憑仗著熱情做出來的東西,基本上毫無思想可言,只能說這是一種聲音,甚至連歌都稱不上。不過這也正好反映了當時龐克的沒落,促使他們必須有一番新的作為。

 
Sally Cinnamon -
Ian:Sally' was a sort of semi-conscious effort to shake off 'So Young',很明顯的他也的確辦到了。不過關於這首歌還有些有趣的地方,按照歌詞內容主角在火車上的一個女生外套裡弄到了一封信,內容寫著有個叫 Sally 的人對那個女生的重要性,因此普遍被認為跟女同性戀有關,另外就是 Noel 曾說他們的歌 Lyla 就是 Sally Cinnamon 的姊妹,而在他們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裡剛好也有一個 Sally,所以兩個 Sally 應該是在說同一個人。
至於前面提到引發 Stone Roses 勃然大怒的音樂錄影帶,的確是非常沒有內容...,把許多有的沒的片段畫面湊在一起,似乎是著要呈現 World 這個概念,可是看了實在沒啥感觸,也難怪他們要這麼不爽,糟蹋了一首好歌嘛!

(資料來源  wikipedi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zkee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